“一尾畫廊”創始人陸祎瑋——
|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 ,陸祎瑋主持某展覽開幕式。 受訪者供圖 |
陸祎瑋,洛杉磯“一尾畫廊”創始人。從電影制作、學習攝影、開畫廊、輾轉世界各地策展到做自媒體博主,她不斷拓寬藝術探索的邊界,致力于搭建中外藝術交流的橋梁,讓藝術以豐富的形式走進大眾視野。
藝術奠基
陸祎瑋出生于安徽,自幼便對繪畫和攝影展現出濃厚興趣。2014年高中畢業后,她懷揣對電影藝術的向往,前往美國求學,到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攻讀電影制作專業。
“學校地處洛杉磯,這里是好萊塢所在地,也是世界電影文化核心區域,豐富的行業資源和濃厚的藝術氛圍,是吸引我選擇這所學校的關鍵因素。”陸祎瑋表示。這一選擇,為她日后的藝術成長提供了原始土壤。
大一期間,陸祎瑋敏銳捕捉到中外合拍片興起的浪潮,并將職業規劃聚焦于合拍片領域。為此,她選擇休學一學期,加入張藝謀導演的中美合拍電影《長城》劇組,擔任翻譯。期間,她參與了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在《長城》劇組,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工作人員,因文化背景和工作模式差異,在工作流程、造型設計等方面常產生分歧。這讓陸祎瑋深刻體會到跨文化影視制作的挑戰,也促使她領悟“思想轉譯”的重要性。
“我希望不斷拓展人生體驗,因此從未給自己設立探索的邊界。”陸祎瑋說。本科期間,她跟隨知名攝影師系統學習攝影。在此過程中,她不僅專注于提升攝影技藝,還積極關注攝影圈和藝術圈動態,頻繁出入各類藝術展覽。通過學習與實踐,她在2018年舉辦了個人攝影展《兩世界之間》,豐富了自己的藝術實踐維度。
2019年,陸祎瑋參加了一場攝影藝術博覽會活動,在那里,她結識了中國攝影師葉文龍。對方后來成為她開畫廊后代理的首位藝術家,至今仍保持合作關系。
此后,她進入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工作室工作。“這位導演兼具攝影師、人類學家等身份。她通過紀錄片表達觀點,將學術研究融入影像創作。”陸祎瑋介紹道。她由此接觸到“視覺人類學”這一交叉學科,并對其產生濃厚興趣。為了深入探索這一學科,她選擇到南加州大學深造,攻讀視覺人類學碩士學位,將洛杉磯的藝術收藏家作為自己的人類學研究對象。
跨界策展
在與眾多中國藝術家的持續接觸中,陸祎瑋發現,在美國,即便處于藝術氛圍濃厚的西海岸,這些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也鮮少得到機會展示。她曾多次嘗試向當地畫廊推薦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但因文化認知與市場偏好的差異而屢次碰壁。于是,她萌生出自己開辦畫廊、推介中國及其他亞洲藝術家的想法,由此成為一名策展人。
2019年,帶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陸祎瑋創辦了“一尾畫廊”。彼時畫廊處于尚未落址的流動狀態,她通過“家庭畫廊”的方式,邀請藝術家到家里辦展覽。“雖然展覽場地是在家中,但仍會邀請觀眾并舉辦開幕式,現場氛圍十分熱烈。”她回憶道。
陸祎瑋還開創了“藝術家駐地計劃”——邀請中國和秘魯的藝術家駐家創作1個月。同時,她保持個人藝術創作并前往各地參加藝術博覽會、舉辦快閃展覽。
2020年2月,陸祎瑋攜攝影藝術家葉文龍的作品申請參展洛杉磯國際照片展銷博覽會。她回憶道:“該博覽會歷史悠久,是當地攝影、藝術界的重要活動。由于我此前從未策劃過博覽會展覽,心里十分忐忑。”
葉文龍極具東方美學風格、以黑白山水攝影為主且頗具禪意的作品成為參展的關鍵。“盡管很少有西方人真正了解東方禪意,但他們透過山水,能夠欣賞到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陸祎瑋說。更令她驚喜的是,參展的20多件作品幾乎全部售出,這更加堅定了她推介中國藝術家的信心。
2021年,陸祎瑋在策劃快閃展覽時,察覺到加州威尼斯海灘獨特的藝術氣質,具備開設實體畫廊的理想條件,但該地店鋪租金高昂。彼時處于疫情期間,街區出現不少空置空間,她便以優惠價格租下一個車庫,改造為畫廊,秉持著傳承東方文化、扶持亞裔藝術家的理念策劃展覽。
畫廊落址后,陸祎瑋致力于為藝術專業畢業的中國留學生的作品策展。2022年,畫廊為剛從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畢業的劉靜涵舉辦了個展,其作品曾在洛杉磯、紐約、邁阿密等多地展出。
跨國探索
隨著畫廊穩定運營,陸祎瑋及團隊開始將合作藝術家推向國際舞臺,拓展常規業務邊界,如幫助中國藝術家搭建個人網站、運營海外社交媒體賬號。她解釋道:“東西方藝術家的自我展示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們希望能夠為西方藝術愛好者提供了解中國藝術家的窗口。”
去年,陸祎瑋團隊在意大利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修道院(現為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展覽。“與‘白盒子’式的現代畫廊不同,在歷史保護建筑中辦展是全新的體驗——我們甚至不能在墻上釘釘子。”她回憶道。
這里保留著原始壁畫與天花板浮雕,為平衡古建筑的歷史厚重感與當代藝術的表現力,團隊審慎挑選了與環境相契合的8名藝術家的作品。
“藝術家金汀拍攝的西安及內蒙古古建筑的攝影作品是其中之一,其滄桑質感與修道院遺存相得益彰。”陸祎瑋說,團隊在策展時反復考量光線角度與空間布局,將攝影作品置于拱頂壁畫下,利用自然光勾勒歷史與當下的視覺疊印。
隨著畫廊發展,陸祎瑋希望能回國設立空間,更好地實現中美藝術家的雙向交流。
2023年6月,武漢當代藝術實驗室建成。同年10月,團隊將商業體車庫改造成藝術展場,28個車位被打造成獨立展區,邀請多國藝術家參與。“車庫的機油味混雜著香檳味,藝術不僅可以很學術,也可以很‘野生’。”陸祎瑋說。
今年5月,陸祎瑋團隊在武漢順利舉辦了第二屆“C藝術節”,通過投稿機制征集到來自8個國家的40余位藝術家參與。“我們突破了傳統美術館展覽模式,特別設置藝術家每日駐場交流環節。”她說。
陸祎瑋還在社交媒體平臺開設賬號,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收獲了數萬粉絲關注。在她分享的視頻中,既有社交場合身著晚禮服的優雅瞬間,也有晚宴結束后回畫廊拖地、刷漆的忙碌畫面,這種不加修飾的真實,引發了網友的共鳴與喜愛。
談及未來規劃,她表示,希望畫廊能將更多亞裔藝術家推介至世界舞臺,也計劃將車庫野生藝術節這一模式拓展至國內更多城市,為更多觀眾帶來鮮活的藝術體驗。